
哈喽,大家好!小洲这篇国际评论,主要来分析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因出格言论导致本应在10月26日访华行程取消后,时隔一周邀请中国外长王毅通话,双方进行沟通,王毅要求德国支持中国统一! 2025年11月3日中德外交博弈迎来关键转折,应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请求,中国外长王毅与其通电话,就双边关系核心议题深入沟通。
此时距瓦德富尔本应访华的10月26日已过去8天,那场因涉台妄言被中方变相“叫停”的访问,最终以电话沟通的形式实现了迟来的对话。 电话中王毅那句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,希望经历分裂之痛的德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国维护主权的表述,既是对历史的回溯,更是对现实的警示。
而瓦德富尔从“自行决定一中政策实施”到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”的态度转变,背后是德国在原则红线与利益需求间的艰难权衡。 这场横跨半个多月的外交波折,远比表面的行程变动更值得深读。
访华泡汤始末 瓦德富尔的访华计划原本承载着德国的多重期待,作为默茨政府上台后首位计划访华的德国高官,他的行程被赋予了“经济破冰+政治定调”的双重使命。 按照原计划10月26日的北京之行将成为他外交生涯的重要里程碑,但转折点出现在10月24日。 瓦德富尔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抛出的言论,直接触碰了中方的核心利益红线。
他一边声称“坚持一中政策”,一边却强调“将自行决定政策的具体实施”,还特别提及“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”“台湾海峡航运自由至关重要”。 这番看似中立的表述,在中方看来却是典型的“模糊策略”,回避“反对台独”的核心义务,给分裂势力留出操作空间。
对此中方的回应迅速且强硬,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态:一个中国原则最完整、最准确的表述只有一个,没有任何“自定义”的理由和空间,直指瓦德富尔言论的本质问题。 这番公开驳斥相当于给瓦德富尔的访华资格亮了“红灯”,10月27日德方宣布“因日程安排另择日期”推迟访华,官方说辞虽体面,却难掩背后的尴尬。
事实上中方从未正式“取消”访问,但在核心原则被触碰的前提下,如期访华已无可能。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波折暴露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撕裂,企业界盼着瓦德富尔能带回供应链定心丸,而政界却想通过“对华强硬”赢取选民支持,这种矛盾最终让外交表述失了分寸。 而11月3日的电话沟通是德方主动寻求的“补救机会”。
电话中的交锋 外交部通稿明确记载“应德方请求”这一前提,意味着在行程推迟后,德国率先释放了缓和信号。 而王毅在通话中重提东西德统一的历史,更是蕴含着层层递进的外交逻辑,每一层都精准回应了德方此前的认知偏差。 王毅强调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,并非空泛的历史回顾。
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东西德统一进程中,中国是最早表态支持的国家之一,始终尊重德国人民自主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,这种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支持,成为中德关系的重要历史遗产。 王毅此时重提此事实则在追问,德国既然亲历过分裂的痛苦,为何不能共情中国维护统一的迫切需求?这种基于共同历史体验的反问,比单纯的原则重申更具说服力。
而针对瓦德富尔此前“自行决定一中政策实施”的论调,王毅明确将一个中国原则定义为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。 同时王毅提出中德需要制定更稳定、更可持续的政策框架,这句话直指德国当前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最大问题。
小洲私以为,中方通过这句话传递的信号很明确,政治基础不稳,经济合作无从谈起,只有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站稳立场,稀土、半导体等议题的对话才有意义。 整场通话中中方的立场始终保持“刚柔并济”,坚守原则红线不妥协,同时保留对话空间不封闭。
王毅在结尾提及“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”,用“适时”二字设定了前提,访华时机取决于德方的实际行动,而非单方面的日程安排。 这种既坚定又务实的态度,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成熟与底气。 对比10月24日与11月3日的两次表态,瓦德富尔的态度转变堪称明显,这种转变绝非单纯的外交客套,而是德国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回归。
德外长的“改口” 最直接的变化是“模糊表述”被“明确承诺”取代,电话中,他不再提“自行决定政策实施”,转而明确表示“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”。 还主动提及7月王毅访德时的对话“富有成效”,表达了“期待在中方方便时尽早访华”的迫切意愿。 这种措辞上的调整,相当于公开收回了此前的不当言论,向中方释放了“认错”的信号。
要知道德国高端制造对稀土的依赖度超过90%,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,失去对华沟通渠道,意味着德国车企、电子企业将面临断供风险。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,德国担心在对华合作中被边缘化,作为欧盟的经济龙头,德国始终不愿将中欧关系的主导权让渡给他人。
如果因涉台问题与中方陷入长期对立,不仅会错失中国市场机遇,还可能被法国、意大利等欧洲国家“超车”,这是德国无法接受的战略损失。 这种内外压力的叠加让瓦德富尔不得不放下此前的“傲慢”,以更务实的态度寻求对话。 这场中德外交波折虽暂告一段落,但其折射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。
核心利益面前没有“模糊地带” 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不存在“灵活处理”的模糊地带,任何试图用“话术技巧”回避原则的做法,最终都会付出代价。 中方应对展现了“底线思维”的坚定性,台湾问题作为“核心利益中的核心”,始终是中国外交的“红线中的红线”。
在此问题上中方的立场始终如一,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中国内政,一中原则的落实必须体现在“反对台独”的具体行动上。 这种坚定性不是“强硬”,而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必然要求。 而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,德国试图走“中间路线”本无可厚非,但“中间路线”不等于“模糊路线”。
如果把“模糊表态”当作平衡利益的工具,最终只会既失去原则信任,又错失合作机遇。 瓦德富尔从“妄言”到“认错”的转变,本质上是利益理性战胜了政治冲动。 11月3日的电话沟通虽实现了“破冰”,但从“态度转变”到“实质进展”,德国还需迈出更关键的步伐。
中德博弈后续走向 瓦德富尔那句期待尽早访华能否落地,最终取决于德国的实际行动。 德方需要在“反对台独”上拿出明确姿态,中方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,不仅要“说”坚持一中原则,更要“做”到反对台独。 这意味着德国需停止与台湾地区的官方往来,不向台独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,在国际场合明确谴责分裂行径,只有这样才能重建被破坏的政治互信。
同时要在供应链合作上展现务实诚意,德国最关心的稀土、关键矿产议题,中方并非不愿合作,但合作的前提是“相互尊重”。 德方若能取消对华不必要的技术限制,拿出具体的合作方案,而非将经济议题当作政治筹码,供应链谈判才能真正取得突破。
最重要的是德方需理顺国内的对华政策逻辑,默茨政府若想稳定对华关系,就必须在“价值表态”与“利益需求”间找到清晰定位,避免让企业为政治冒进买单。 这场横跨半月的外交波折,最终以“电话认错”的方式暂告一段落,但中德关系的考验并未结束。
王毅重提东西德统一的历史,既是提醒也是期许,经历过分裂痛苦的德国,本应更能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珍贵。 当瓦德富尔真正放下“自定义”的傲慢,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中原则时,北京的大门自然会为他敞开。
诚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